兩年前,我也曾為了小孩
只想吃點心而不吃正餐的議題煩惱著
那時我們正開始執行
讓孩子每餐自行決定要吃什麼以及吃多少
不過遇到的狀況是:小孩正餐都只拿一點點
有時甚至菜跟肉都不吃,只吃白飯
吃完就吵著要吃點心
(那時有規定吃完正餐才能吃點心)
結果點心都可以吃一大堆🙄
讓我不禁懷疑也擔心,這樣做真的好嗎?
在某次的親子團,我與老師一同討論此議題
「小孩正餐都沒好好吃,只想吃點心怎麼辦?」我問
「你所謂正餐與點心的定義是什麼?」老師回應
「正餐就是像飯、菜、肉那些,點心就是糖果餅乾阿」
「那我問你,水果算正餐還是點心?」
「嗯...點心吧」
「果汁?」
「點心(肯定)」
「牛奶呢?」
「算點心...嗎?」
「那麵包呢?」
「好像可以當正餐也可以當點心...」
老師笑了笑,接著說
「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,像台灣習慣飯後喝湯跟吃水果,不過吃西餐就知道,湯跟水果是先上的,其實都是習慣上的差異,沒有對錯」
「對孩子而言,食物都是平等的、中性的,沒有階級也沒有好壞之分,不過當一些條件加進去,例如吃完某些食物才能吃另一些食物,食物在孩子心中就會產生高低階,有條件較難取得的食物會自動被增強升高,反而提升那些我們不希望孩子過量攝取的食物在孩子心中的地位,以及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渴望」
「同時孩子的需求是什麼?真的是這些糖果點心?還是另有其他目的?」
聽完老師的分享
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這些問題
我教養孩子的目的為何?
以及我想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?
當然我也希望孩子能營養均衡、身體健康
但我更希望孩子是因著獨立思考
自己選擇了健康的飲食或生活方式
而非因為我單方面的規定才就範
因為當我(他律)一離開
這些規定就毫無制約力,對他一點意義也沒有
最後,我得到結論:建立自律最重要的
就是增強 #內在動機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心中的小惡魔與小天使在拉扯?
明明知道要這樣做
卻又忍不住誘惑,因而在內心掙扎不已
(題外話,你們心中時常是小天使贏還是小惡魔贏?)
我們所要做的是壯大小天使(動機)
使他能贏過這場拔河
而一昧的禁止和限制
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壯大心中的小惡魔(誘惑)
所以我開始做兩件事:增強動機以及削弱誘因
在之前《飲食教育》的影片中有提到
透過繪本與科普共讀的方式
與孩子探討食物與身體的關聯
像是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素
這些營養素對身體的作用
身體如果缺乏或過量會有什麼狀況
身體哪些器官需要哪些營養等等
這兩年多來我們持續建立與健康相關的正確觀念
喬伊現在可以分辨哪些食物屬於澱粉
哪些是蛋白質,而哪些又是纖維質
他知道骨骼需要維生素D才會堅固強壯
也知道糖分攝取過量會導致身體發炎
以及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對身體造成的影響
再來就是降低糖果餅乾在孩子心中的地位
俗話說物以稀為貴,所以不稀就不貴
我開始主動給那些過去不會給的點心
像是果凍、果汁、軟糖、棒棒糖、棉花糖
盡量挑選成分天然、單純的選品
也帶著孩子看食品成分表
所以我們挑選點心不再是「什麼可以吃、什麼不能吃」
而是依照食品成分表的標示
我會告訴孩子:只要是食物都可以吃
只是吃進肚子裡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
可以想想怎麼選擇能幫助到自己的身體
當孩子拿了成分複雜的點心
我會一一念出上面的成分標示
通常孩子聽完一長串的食品添加物後
就會說:那我選別的吧! 🤣
也是因為時常接觸的關係
孩子不再覺得這些糖果有什麼特別的
久而久之,食物又恢復為平等的狀態
當然還是有喜好上的差異
不過少了誘因,多了動機
自制的能力也就開始慢慢地發酵了
#未完待續